|簡體版| 
【德傳奉茶,與您分享茶輕知】臺茶之旅
2014.10.31

 

德傳奉茶,與您分享茶輕知:臺茶之旅

奉茶,看似平凡又簡單,

卻將台灣人體恤他人,只求付出,不求回報的真性情,

以一種最樸實的方式融入生活中,

傳達一點心意,一點溫情,還有一種台灣獨有的人情味。

王德傳準備了每日不同的「德傳奉茶」,以及一系列茶輕知,

說茶業的歷史,說先人的智慧及對天地的感謝。

邀請您一邊品茶,一邊聽故事,

回味那段美好又樸實敦厚的年代…

   
臺茶歷史‧線上聽
 
【第十集‧Formosa Tea─臺茶源起】 【第十一集‧由外銷到內銷─臺茶發展】

臺灣開始種茶始於清末,
當時臺灣除種植之外僅做粗製茶,
再運回廣東、福建等地由製茶師精製後外銷出口。
直至英商─杜德氏,將安溪地區製茶師領入臺灣,
從種植到製作一氣呵成,以Formosa Tea打響臺灣茶名號。
當年勇渡黑水溝來台的製茶師除了帶來了一身好手藝,還帶來保佑人民的媽祖信仰,當中還有什麼有精采的茶事…?
茶是日治時期,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創匯貨品,
1895至1919年,茶的出口貿易總額連續二十幾年高居首位,然而自1920年代起,受到兩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經濟蕭條的影響,臺灣茶葉的出口大受打擊;
光復後日漸高漲的工資與栽種成本更使臺灣茶業進入了灰暗時期,就在一愁莫展之際,臺灣優良茶比賽的舉辦,成功將臺灣茶葉內需市場帶起,展現了新氣象…
【第十二集‧臺灣茶發展─比賽茶之風起雲湧】 【第十三集‧福爾摩沙之美-臺灣茶的獨特之處】

民國六零年代,
臺灣茶產業外銷不振,內需市場又尚未開啟,
政府不願見到臺灣茶業就此沒落,因此在民國六十五年開始舉辦「臺灣優良茶比賽」,
意欲提升臺灣茶的品質,進而開啟品茶風氣。
也為了迎合當時眾多的日籍來臺旅客,
將臺灣烏龍茶發酵、烘焙皆較重的傳統風味,
透過比賽引導,發展出發酵較輕,香氣輕揚的茶品,臺灣高山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。
湛藍海域包圍著蔥鬱山林,這是美麗的福爾摩沙─臺灣 。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上,從高聳山林到和緩平原,每一地獨特的地形與氣候,配合獨到的製茶技藝,孕育出多樣的茶品滋味。
接下來的這幾天,
邀請您與先生一同走訪臺灣各地的特色烏龍茶。
【第十四集  外銷之最─包種茶 【第十五集  開啟台灣比賽茶的風氣─凍頂烏龍

條索狀的包種茶,承襲自武夷岩茶製法,曾是台灣茶外銷的主力,早期為了在海上長途運輸而不變質,多以重發酵、重烘焙方式表現,現在市面上多以輕發酵製作,呈現青心烏龍清雅若蘭的香氣,與淡雅甘爽的滋味。

據說,包種茶的名稱來由是因為包裝外型,還有您知道怎麼泡才能將包種茶清雅的香氣表現嗎?現在一邊讓先生為您解惑,一邊嘗包種茶!

「北包種,南凍頂」,凍頂烏龍產自南投縣鹿谷鄉凍頂產區,相傳是因上山道路濕冷滑溜,
先民上山必須「凍(繃緊)腳尖上山頂」而得名。

養分豐富的紅質土壤,與水氣豐富的微型氣候,提供茶樹良好的生長環境,更因鹿谷鄉農會舉辦的優良茶比賽,讓凍頂烏龍成為高品質臺灣烏龍茶的同義詞。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凍頂烏龍的故事嗎?就讓先生來告訴您。

【第十六集   澄甘涼喉的美好年代─
傳統凍頂好滋味
【第十七集  臺灣高山茶的歷史  】
凍頂烏龍誕生於民國五零年代,傳統的「凍頂烏龍」茶湯帶有近似鳳梨、水蜜桃的果香,入口之後緩緩回甘源源不絕,是先生兒時記憶中爺爺泡的茶的味道。
隨著近年烏龍茶發酵度越來越輕,這傳統的滋味也逐漸淡去…為了尋回傳統充足發酵、適度烘焙的凍頂烏龍製法,先生拜訪老師傅,花費數年時間,還原老一輩茶人口中「澄甘,涼喉,油膏氣」,標準凍頂烏龍的滋味。究竟什麼是「澄甘,涼喉,油膏氣」?傳統烏龍又有什麼魅力讓先生念念不忘?

六零年代,臺灣茶外銷市場萎縮,
政府為激勵茶產業,開始舉辦「優良茶比賽」。
當時臺灣正待蓬勃發展,茶葉內需市場尚未成熟,
因此將主要銷售對象鎖定為數眾多的日籍觀光客。
烏龍茶的口味也在官方引導下,成為日本客較孰悉的輕發酵滋味,臺灣烏龍茶從此成為日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。
由於高山地區多雲霧,日照強度低,種植的茶葉氨基酸含量較高,滋味較鮮甜,被視為品質較佳的表現,民國75年左右茶農開始嘗試往高海拔地區種茶,開啟了臺灣高山烏龍的歷史。
今天就隨著先生,一起走訪臺灣各知名高山茶產區,體驗山頭氣韻!

【第十八集 茶人說節氣─立冬

【第十九集  知名高山茶─阿里山烏龍、杉林溪烏龍

俗話說: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,
冬令進補的好食方是什麼呢?
今天就讓先生與您從冬季的環境變化、
應該享用什麼美食調理生息,開啟冬季的序幕!
阿里山烏龍產區周邊的豐富原始林,
浸潤了阿里烏龍豐富的回甘;
杉林溪烏龍產於,盛產竹子的竹山鎮一代,
茶湯中帶有的清新的竹子香氣,如沐林野。
除此之外,還有哪些因素造就阿里山烏龍與杉林溪烏龍獨特的「山頭氣」?今天與先生一起深入阿里山烏龍與杉林溪烏龍的產區。
【第二十集‧高山茶之最─梨山烏龍、大禹嶺高山烏龍 【第二十一集‧極致工藝的展現-鐵觀音

以出產高冷蔬果聞名的梨山地區,
混和頁岩礫石的土壤,
讓茶樹必須盡力紮根才能取得養分,因此特別耐泡。
若以充足發酵方式製作,更能產生獨特的花香,
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茶人喜愛。
大禹嶺高山烏龍誕生於臺灣最高的茶產區,
溫差大、雲霧多、日照少的高山氣候,
使茶樹鮮葉中胺基酸等甘甜因子濃度較高。
最優秀的茶菁原料交到技藝精湛的製茶師傅手中,
若是製茶時能遇上高山難得的晴朗日照,
就是高山茶中的絕品!
今天就與先生走訪梨山與大禹嶺產區,
體驗臺灣高山茶之最。

關於鐵觀音的由來,
向來有「王說」、「魏說」這樣兩個的傳說……
「魏說」講的是觀音菩薩獎勵孝子魏蔭,
賜其茶樹,因其茶湯色深如鐵而得名,
「王說」講的是王士諒,
在安溪南巖發現鐵觀音茶樹,將其製成茶後,
以此進獻,乾隆皇帝喝過後大為讚賞,
賜名「南巖鐵觀音」,
而臺灣開始種植鐵觀音是在西元1919年,
由張迺妙、張迺乾兩人,
從福建安溪引進一千多株鐵觀音茶苗與製法,
而老成持重的厚實滋味,
猶如歷盡滄桑的中更是鐵觀音獨具的特色,
今天,就讓先生帶您從茶湯滋味與泡茶方式,
品味鐵觀音的風韻。

【第二十二集‧柳暗花明又一村-東方美人的誕生 【第二十三集 】如何泡好茶

每年榖雨到立夏間,
茶園生機蓬勃,正是小綠葉蟬活躍的時節,
被叮咬過的茶芽蜷曲變形,無法長大。
「這可怎麼辦?」
桃竹苗地區的客家茶農不忍浪費,
硬著頭皮採下遭叮咬的茶菁,
以重度發酵做成近似紅茶的口感,
心想拿到洋行廉售,多少回收點本錢,
怎知成品帶著蜂蜜香氣與甘甜的滋味,又無紅茶苦澀,
價值反而高過原先的收成。

台灣獨有的白毫烏龍,又名「東方美人」、「椪風茶」,
這些稱號是怎麼來的呢?
今天就讓先生來告訴您
泡好一杯茶,其實真的不難。
只要掌握水溫、置茶量和浸泡時間,
依茶品選擇合適的茶具,就能展現茶湯的美好滋味。

今天由先生帶領,
不拘泥形式,只求用心,
靜下來為自己準備一杯好茶。

選一款喜好的茶品,找一只順手的茶具,
調整水溫、置茶量與浸泡時間,
泡出自己心頭所好的香氣滋味。
【第二十四集 】 臺灣最美的紅寶石─臺灣紅茶 【第二十五集 輕鮮甘甜的臺灣綠茶 】 
臺灣紅茶正式產製始於日治時期,
1903年總督府在桃園埔心開始種植、製作,
少量試驗性質地輸出,
直到1926年後引進阿薩姆種茶樹,
並由三井株式會社引進新式製茶設備,
臺灣紅茶才開始大量外銷。
1934年與包種茶、烏龍茶同列臺灣三大出口茶品。
二次戰後臺茶外銷量萎直接影響紅茶產量,
對紅茶的需求反而須靠進口才能滿足。
2004年茶業改良場推出台茶18號─紅玉紅茶,
將臺灣紅茶帶入新時代。
今天就與先生一同來品嚐紅玉,邊聽這百多年來臺灣紅茶的發展。
臺灣綠茶製作始於日治時代,
初期僅少量製作供應在台日人飲用。
自1948年引進炒菁綠茶製法後,
產量大增,開始出口至北非摩洛哥等地,
1965年更引進炒菁綠茶製法,生產煎茶銷往日本,
綠茶有將近二十年是臺灣茶葉輸出之冠。

1980年後,隨著臺灣經濟起飛,
各項生產成本上升,綠茶產量隨外銷量下滑萎縮;
然而臺灣民眾對好茶的追求在茶藝文化推廣下與日俱增,
西元2000年,新北市三峽農會舉辦了「優良茶比賽」,
以「三峽碧螺春」、「三峽龍井」兩品優良綠茶,
為臺灣綠茶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。

 

Copyright© 2002 Wang De Chua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.